中广核的“风光”故事,南方日报拍成了大片!

发稿时间:2023-08-31      阅读数:

风与光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中国广核集团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全国各地建成投运超550个风电、太阳能项目,源源不断输出绿色电力。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进中广核汕尾海上风电项目中广核敦煌电站,深入报道中广核充分利用海上风能,在汕尾海域建成粤东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中广核汕尾海上风电项目


在黄沙漫漫的戈壁滩建设光伏发电基地,将炙热的阳光转化为充沛的绿色动能,让黄沙变“蓝海”。


▲中广核敦煌电站


下面一起跟随记者的镜头,看看中广核如何“追风逐日”,守护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中广核汕尾近海浅水区1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是粤东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包括汕尾后湖50万千瓦项目和汕尾甲子90万千瓦项目。风电场位于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湖东镇南侧海域,离岸距离约25km,共布置219台海上风电机组,配套建设4座220kV海上升压站及一座500kV陆上升压站。


▲中广核汕尾后湖海上风电项目


中广核汕尾后湖海上风电项目于2019年12月27日实现海上主体工程开工,2021年11月25日实现全部机组并网发电,项目投运时是国内在运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


▲中广核汕尾甲子海上风电项目


中广核汕尾甲子一海上风电项目于2021年10月16日实现海上主体工程开工,2022年9月28日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汕尾甲子二海上风电项目于2022年6月3日实现海上主体工程开工,2022年12月20日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的投运标志着粤东地区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正式建成投产。

中广核汕尾近海浅水区1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为广东省提供清洁电能超45亿千瓦时,可等效节省标煤约1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5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约9000公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中广核敦煌电站是我国首个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也是中广核新能源的第一个光伏项目,项目由20个500千瓦光伏发电单元系统组成,2009年8月28日开建,2010年4月19日首个方阵并网,2010年12月28日10兆瓦全部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的建成,为中国光伏行业建立了企业标准,提供了光伏电站财务测算模型样板,也给行业提供了造价标准和依据,将国内主流设备厂商的供货价拉入了正轨,为后续标杆电价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成功的建设运维经验也为中广核新能源后期项目制定标准提供了借鉴示范。

截至目前,中广核在西北地区光伏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44.1万千瓦,项目主要分布在甘肃酒泉、嘉峪关、金昌和宁夏中卫、吴忠等地,年上网电量约7亿千瓦时。

中广核在为社会输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的同时,不断探索将清洁能源发展同生态建设、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实践走出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绿色发展之路。


▲中广核库布其沙漠光伏电站


“死亡之海”库布其沙漠,中广核积极探索植树治沙与光伏治沙“双向碳中和”模式,利用库布其沙漠的太阳能资源开发光伏清洁能源项目,走出了一条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治沙”之路。截至目前,中广核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已投运光伏场站6座,装机容量达到82万千瓦,项目结合“种树+种草+养殖+发电”一体的生态光伏产业模式,实现有效治沙3.4万亩,保护了内蒙古自治区这道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


▲中广核当涂太白渔光互补电站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的中广核当涂太白光伏项目是典型的渔光互补电站,通过打桩、抬高支架,光伏板得以在水面上方接收太阳光的照射,进而产生电能,广阔的水面可以用于渔业养殖,例如养殖鱼虾,或者种植水产农作物,光伏+农业优势互补,板上光伏发电,板下渔业养殖,既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值,也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